重慶交通大學開辦船舶類、航海類專業迄今已有60年歷史,培養了2萬余名各層次畢業生,遍及我國各大船舶設計建造與內河海洋航運企事業單位。經過多年的發展,航運與船舶工程學院已成為我國西南地區一流的航海和船舶高等教育基地。學院是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航海學會理事單位,是重慶市造船工程學會、重慶市航海學會、重慶市船舶修造協會副理事長單位。
學院目前開辦有“船舶與海洋工程”、“輪機工程”(輪機管理方向和船舶動力裝置設計與制造方向)、“航海技術”和“船舶電子電氣工程”四個本科專業,其中“船舶與海洋工程”、“輪機工程”為國家級一流專業。面向全國招收全日制本科學生,學院擁有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學科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機械(船舶與海洋工程方向)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在校學生1800余人。“船舶與海洋工程”是重慶市“十三五”重點學科。
作為重慶市唯一一所獲得國際認證的船舶類、航海類普通本科院校,學院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弘揚“海潤有生,船行無限”的學院精神,秉持“立足西部、海河并舉”的辦學定位和“學以致用、求實創新” 的辦學理念,大力傳承海洋文化,培養適應現代航運業與造船業發展需要的高級技術人才,為我國航運和造船業的發展及重慶建設長江上游航運中心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近年來,學院依托“海洋強國” 等國家發展戰略開展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雙福新校區10000平方米航運組團正式啟動建設,將成為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科研與人才培養基地,為學院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
學院現有教職工79人。
教授、副教授22人。省部級人才稱號獲得者2人,國家級人才稱號獲得者1人。
碩士研究生導師30人,省部級導師團隊1個。
博士28人。
具有高級工程師、注冊驗船師、工程師、甲類船長、甲類輪機長等適任證書的雙師型教師27人。
外聘專家、教授12人。
重慶市船舶工業產學研戰略聯盟
重慶市特種船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現代船舶設計研究所
-船舶與海洋工程水動力研究所
-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力學研究所
-艦船綜合聲隱身前沿技術研究所
-智能航運技術研究所
重慶市航海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重慶市航海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重慶交通大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
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
重慶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腐蝕防護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機械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
船模試驗循環水槽 |
大型輪機模擬器 |
大型航海模擬器 |
![]() |
![]() |
![]() |
風浪流綜合實驗水池 |
輪機自動化機艙 |
海潤號教學實習船 |
![]() |
![]() |
![]() |
中心是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2009年6月批準立項建設的省部級船舶科技創新平臺。中心依托重慶交通大學,實行校企產學研聯合共建,并下設“船舶與海洋工程水動力”等5個研究所。
中心擁有船模試驗循環水槽;造船集成設計系統NAPA、船舶計算系統COMPASS;船舶生產設計系統MASTER SHIP、SB3DS;流體分析系統ANSYS-FLUENT、結構分析系統ANSYS和MSC;圖形工作站;高性能計算分析服務器;高精度全站儀;船舶結構疲勞試驗機等軟、硬件設備。
中心主要面向重慶及西南地區船舶企事業單位在船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領域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
“長江航運工程與智能航道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于2013獲批組建、2014年擇優支持,2018年通過市教委綜合績效評估,2018年12月獲教育部批準為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中心”由重慶交通大學牽頭,協同單位主要為我國水運交通建設的主要科研院校、高等學校和設計院。“中心”致力于承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肩負長江航運綠色發展使命,通過體制機制及技術創新,構建長江航運工程與生態環境保護技術協同創新平臺和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破解制約長江黃金水道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瓶頸,提升我國內河航運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服務社會三位一體創新能力。
重慶市橋梁通航安全與防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于2015年,是多學科融合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中心”由重慶交通大學河海學院組織牽頭,協同我國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產學研創新實踐基地。2019年“中心”組建了山區河流通航安全與橋梁防撞裝置研發科技創新創業團隊,獲批重慶市首屆“重慶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團隊”;先后完成了三峽庫區特大跨拱橋萬州長江公路大橋防船撞等一百余項重大科研項目,在山區河流橋梁防船撞領域研發了系列橋梁防船撞裝置,尤其在大水位變幅橋梁防撞、新型防船撞方法及裝置研發方面有獨特優勢。
序號 |
項目名稱 |
項目來源 |
1 |
循環載荷下基于彈性安定臨界狀態的船體梁極限強度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2 |
復雜水域交通綜合風險動態特性提取及評價方法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3 |
基于等效場空間預報噪聲的高階梯度光滑無網格方法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4 |
自由落體入水的非定常水動力載荷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5 |
全墊升氣墊船回轉運動時的興波波形計算與水動力機理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6 |
船舶結構多軸高周疲勞評估的時域和頻域方法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7 |
非定常水流條件下船舶水動力變化機理及航行安全距離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8 |
船舶數字化生產設計平臺建立與應用 |
國家科技部項目 |
9 |
船舶管系泄漏非介入式檢測機理與關鍵技術研究 |
交通運輸部應用基礎研究項目 |
10 |
內河豪華游輪新船型與電力全回轉矢量推進系統研究及應用 |
重慶市科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
11 |
新一代內河大型豪華郵輪開發與產業化 |
重慶市科委重大集成示范計劃項目 |
12 |
船舶技術設計系統的建立與應用開發 |
重慶市科委重大科技專項 |
13 |
基于光滑場空間耦合M-DtN邊界計算聲場的無網格方法研究 |
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 |
14 |
基于深度學習的無人船全局航線規劃方法 |
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 |
15 |
CFRP修復含裂紋船體加筋板結構的疲勞性能評估方法研究 |
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 |
16 |
8000噸無線航區干貨船設計與制造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 |
重慶市經信委重大新產品產業化項目 |
17 |
ST OFFSHORE新型海洋工程大抓力錨研制及產業化 |
重慶市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
航運與船舶工程學院積極投身科技創新活動,在船舶與海洋領域影響力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歷屆“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制作大賽”中榮獲佳績,共獲得特等獎7項、一等獎14項、二等獎21項的優異成績。
擁有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學科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機械類(船舶與海洋工程方向)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2015年招收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
2019年招收“船舶與海洋工程”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
2020年“船舶與海洋工程”方向按機械大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
1.船舶與海洋工程學術碩士研究生主要培養方向:
(1)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研究船舶與海洋工程水動力與結構領域的學術前沿問題,和解決相關工程領域的關鍵技術難題。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船舶與海洋結構物水動力理論與計算方法、結構強度、新型裝備設計等。
(2)涉水智能裝備:開展水上、水下智能裝備多學科綜合優化理論研究,總體設計與系統集成、操縱與控制技術、減阻降噪技術等研究。開展海洋裝備異常檢測、故障診斷及趨勢預測、運維決策技術研究。
(3)船舶綠色動力理論與方法:研究船舶排放控制方法、船用新能源和能效提升方法。開展船舶在線監測與故障診斷、船舶電力系統與自動化、電力推進、振動與噪聲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究。
(4)船舶控制與智能航海:研究船舶智能航行理論與方法。開展航海動態仿真、水上智能運輸系統、船-岸信息協同、船舶自主航行、船舶運動規劃與控制等方面的技術研究。
(5)船舶安全與環境:研究水路安全生產管理理論與方法,開展大型污染事故處理和應急集成技術、船舶污染物檢測技術,以及水運環境的污染應急決策和響應行動相關支撐技術的研究。
2.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培養方向:
(1)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技術:主要面向實際船舶設計與制造過程,開展設計方法、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等方面的應用研究。
(2)涉水智能裝備設計制造技術: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開展水上、水下智能裝備的數字化設計、智能化建造等方面的應用研究。
(3)船舶綠色動力技術:研究船舶排放控制、船舶新能源、能效提升、船舶在線監測與故障診斷、船舶電力系統與自動化、電力推進、振動與噪聲控制等關鍵技術。
(4)智能航海技術:研究航海動態仿真、水上智能運輸系統、船-岸信息協同、船舶自主航行、船舶運動規劃與控制等方面的技術。
(5)船舶安全與環境工程:研究船舶航行安全、船舶安全生產管理、防污染技術與管理、水上應急管理。
近年來,學院廣泛加強與行業內國家級科研平臺、重點特色企業及機構的合作,與國家海洋腐蝕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了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與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了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并獲批 “2019年重慶市研究生導師團隊” 。與中國船級社重慶分社、中國船舶西南研究院、中船重慶紅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船級社實業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建立了碩士研究生實習基地。
專業、研究方向及代碼 |
初試考試科目 |
復試考試科目
|
2022年招生人數 |
2023年招生計劃 |
082400船舶與海洋工程(學術學位) _ 01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 _ 02 涉水智能裝備 _ 03 船舶綠色動力理論與方法 _ 04 船舶控制與智能航海 _ 05 船舶安全與環境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814材料力學II |
船舶原理或機械設計Ⅱ 同等學力加試科目:(任選一門) 船舶結構力學 流體力學(本專業接收推免生) |
15 |
15人 |
085500機械(專業學位) _ 01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技術 _ 02 涉水智能裝備設計制造技術 _ 03 船舶綠色動力技術 _ 04 智能航海技術 _ 05 船舶安全與環境工程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302數學二 ④814材料力學Ⅱ |
船舶原理或機械設計Ⅱ 同等學力加試科目:(任選一門) 船舶結構力學 流體力學(本專業接收推免生) |
35 |
35人 |
近三年,我院研究生在畢業當年均實現了100%就業。每屆有2-3名畢業生報送、直博“985”高校攻讀博士學位,其余主要分布在中國船舶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南山(山東)天然氣有限公司、中國船級社、上海船舶設計研究院、湖北三江航天萬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廣州打撈局、西南大學、西南大學、云南工商學院等國家大型企事業單位或高等院校。